保护臭氧层
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能保护我们免受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伤害。然而,臭氧层正面临消耗的危机。本文将解释臭氧层消耗的问题及成因、国际上及本地如何致力减少生产及使用耗蚀臭氧层的化学品,以及作为市民,如何尽一己之力协助保护臭氧层。
臭氧层损耗
臭氧层是一道由臭氧形成的保护层,位处地球上空15至35公里的平流层内。由于来自太阳的紫外光会与氧气分子在臭氧层内产生反应,因此令臭氧层阻挡大部分紫外光辐射。可是在1975年,科学家测得每年春季覆蓋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急剧转薄;到了1987年,更发现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消失了一半,形成一个巨大「洞口」,面积相等于美国总面积的两倍。这个洞口不但危害地球的生态环境平衡,亦危及人类健康,增加皮肤癌、白内障等发病率,并损害人体免疫系统。
臭氧层损耗成因
平流层的臭氧受到损耗,是由多种人造化学品所造成,包括氟氯化碳(CFCs)、哈龙、甲基氯仿、四氯化碳、甲基溴、氟溴烃(HBFCs)、氟氯烃(HCFCs)及溴氯甲烷 (BCM)。这些化学品常用于冰箱和空调系统的冷却剂、喷雾剂的推进剂、制造发泡胶和某些塑胶的发泡剂、灭火筒的灭火剂,以及淸洁剂和工业溶剂。换言之,这些化学品都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。
加快取缔氟氯烃
为挽救臭氧层,多国签订一条名为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的国际公约。在2007年9月举行的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第十九次会议,缔约国正式通过加快取缔氟氯烃的时间表。按照公约的规定,香港在2010年把氟氯烃的耗用量由原来自基准水平减少65%改为减少75%,并于2015年把耗用量进一步减少90%。从2020年1月1日起,香港全面禁止氟氯烃入口,只保留少量氟氯烃(基准水平的0.5%)用作包括冷冻及空调设备的维修及保养用途,直至2030年1月1日止。为实现这个目标,我们须逐步更换那些采用氟氯烃作为制冷剂的冰箱和空调系统。
保护臭氧层条例
香港于1989年制定《保护臭氧层条例》(香港法例第403章),藉注册及许可证制度,管制消耗臭氧层化学品的生产及进出口。其附属规例包括《保护臭氧层(含受管制物质产品)(禁止进口)规例》及《保护臭氧层(受管制制冷剂)规例》,两项法例分别管制若干化学品的进口及排放。
《保护臭氧层条例》发牌管制工作
《保护臭氧层条例》藉实施配额及注册制度,管制消耗臭气层化学品的进出口。凡进口《保护臭氧层条例》附表所载的受管制物质,均必须向工业贸易署注册并申领许可证,才可接收这些化学品。
如何协助保护臭氧层
虽然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大多用于工商业方面,但保护臭氧层亦可从家居做起。最有效的做法便是减少甚至完全不使用消耗臭氧层的化学品。你可以:
- 购买不采用含氟氯烃作为制冷剂的冰箱和空调设备;
- 定期检查及保养空调及冷冻装置,以减少制冷剂泄漏;当维修含有氟氯烃的空调及冷冻设备时,应回收或循环再用制冷剂,而非释放于空气中;
- 以环保制冷剂更换或改装含氟氯烃的设备。
总括而言,要保护臭氧层,最有效的做法便是停止购买各种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品。我们应同心协力,一起保护臭氧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