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水水质
香港依靠海洋进行航海、渔业及康乐等活动,而海水并为我们供应冲厕水和冷却水,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对每个香港市民都非常重要。本文将介绍政府监测海水水质计划的背景、水质监测的工作程序,以及市民如何查阅各区海域的水质资料。
目前概况
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全球各国的重要任务,而保护海洋和海洋生物亦是香港政府的重要职责。环境保护署的方针是全方位保护香港海洋环境,使各种海洋生物包括海豚、水藻等能在健康自然的环境中成长。
水质监测──概览
环境保护署(环保署)在香港超逾1, 600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定期监测水质状况,其中包括开放海域、内湾及避风塘的94个水质监测站位及60个海床沉积物监测站位。透过监测工作,环保署可评估海域健康状况及其水质指标达标率、监察水质长期变化趋势,并以监测数据为依据来制定污染管制策略及预测未来的挑战,目的是保障市民大众的健康。
监测过程
海水监测工作是在设备先进的「林蕴盈博士号」监测船上进行;研究人员在海上测量各种水质参数,包括水温、酸碱度、盐分、混浊度、溶解氧含量等。另外,亦采集海水和海床沉积物样本,进一步分析60多项参数,包括营养物、金属、有机物和杆菌等。在过去二十年内,监测工作的分析范围扩大了三倍,以确保我们对海水水质的认识能够与时并进。环境保护署每月进行水质监测一次,而海床沉积物监测则每年进行两次。
有关监测过程的详情海水水质指标
香港划分为十个水质管制区,每区各有一套不同的水质指标。环境保护署透过在「林蕴盈博士号」上进行的水质监测工作,厘定各区是否达到其主要水质指标。其中较重要的是溶解氧水平。溶解氧水平过低会危害水生生物。更多有关十个水质管制区内部份站位的近期海水水质,可浏览环境保护署的网页。
近期海水水质资讯如你对海水水质资讯有任何查询,请致电环保署的顾客服务中心 2838 3111 或电邮至 enquiry@epd.gov.hk。
海水水质年报
环境保护署每年均发表一份海水水质年报,纪录全年收集的监测数据,让公众了解海水水质近况及管理措施的成效。环境保护署亦编制了一份二十年海水水质报告,回顾一九八六年以来的监测工作、水质变化和污染控制的措施。报告可于公共图书馆及环境资源中心借阅,亦可于环境保护署的网址阅覧及下载。
海水水质报告